参政议政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省政协委员徐红玉:关于政校企联动助力现代产业学院良性发展的提案

发布时间:2025-01-19   文章来源:洛盟  浏览次数:322次

  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于1月17日、1月18日开幕。洛阳民盟盟员中的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出席大会,为我省发展鼓与呼,来看看媒体上,代表、委员们的精彩观点吧。

  两/会/盟/声

640_wx_fmt=jpe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4)

  在当今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与变革的浪潮下,产业结构持续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日新月异,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与知识创新的关键阵地,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应运而生,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较于一般性的产学合作机构,现代产业学院并非简单的项目式合作或临时契约关系,而是具有稳定组织架构、长效运行机制以及深度利益捆绑的办学实体。它以实体化运作汇聚各方人力、物力、财力,搭建起产业与教育常态化互动交流的平台,实现从人才培养前端的专业规划,到中端的教学实施,再到后端的就业创业指导,全链条与产业紧密衔接,成为推动产业升级与教育变革协同共进的关键力量,重塑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新范式。

  近年来,国家层面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重磅政策,为产业学院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与方向指引。各地政府因地制宜,结合区域产业特色与发展规划,配套出台多项细化落实举措,加大资金扶持、资源整合与政策倾斜力度,引导本地高校联合优质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积极投身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浪潮,呈现出百花齐放态势。

  但产业学院建设在前行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一是企业参与度的低问题。企业参与度参差不齐,部分企业因战略认知局限、投入产出顾虑以及话语权缺失等问题,参与深度与持续性不足。二是产业需求契合难的问题。产业需求契合困境尚存,人才培养与科研成果转化环节脱节现象时有发生,难以精准对接产业动态变化。三是制度保障存在短板的问题。制度保障短板凸显,法律属性模糊、权责利划分不明、知识产权保护缺失以及学生权益保障乏力等问题,制约着产业学院稳健发展。

  建议:

  1.政府层面:强化统筹引导。政府作为产教融合生态系统的关键构建者,应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与引领驱动职能。其一,鉴于产业学院建设涉及教育、科技、经信、财政等多部门,建议组建跨部门的现代产业学院专门委员会,打破条块分割,统一规划布局,协同制定政策,凝聚各方共识与力量,确保产业学院建设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顺畅推进。其二,搭建智能化、动态化的产教融合大数据服务平台,整合产业发展趋势、企业人才需求、高校专业设置、毕业生就业流向等信息,实时发布产业紧缺人才专业目录,为高校精准调整专业、优化课程提供依据,同时助力企业精准对接高校人才、技术资源,促进供需两侧高效匹配。其三,强化对产业学院的督导评估,建立科学严谨的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转化、企业满意度、产业带动效益等维度,定期开展第三方评估,将评估结果与政府扶持资金、政策优惠挂钩,对成效显著的学院给予重点奖励,对问题突出的督促整改,激发产业学院内生发展动力,保障建设质量与效益稳步提升。通过政府全方位、强有力的统筹引导,为现代产业学院蓬勃发展营造优质政策环境与资源支撑体系。

  2.院校层面:深化改革创新。高校作为产业学院建设的核心主体,应主动担当作为,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构建基于产业需求的跨学科模块化课程体系,推行项目式、案例式、学徒制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真实产业项目实践中成长为复合型创新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一方面加大力度引进行业领军人才、资深工程师担任产业教授,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建立教师定期赴企业实践锻炼、参与技术研发的长效机制,提升教师产业实践能力与工程素养,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前沿紧密接轨。强化科研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职能,高校应主动对接产业关键技术需求,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中试基地,完善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助力产业升级。

  3.企业层面:增强参与动力。企业作为产业学院发展的关键利益相关方,亟需转变观念,深度融入产教融合进程。首先,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到参与产业学院建设不仅是履行社会责任,更是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通过提前介入人才培养,定制化塑造契合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所需的专业人才梯队,为未来竞争储备核心人力资源。其次,企业应全方位深度参与产业学院建设,选派资深技术专家、管理精英担任兼职教师,深度参与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实践教学指导,将产业最新实践经验、技术标准、工艺流程带入课堂;开放企业研发中心、生产基地作为实习实训场所,为学生提供真实产业环境历练机会;与高校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共享知识产权与创新收益,实现校企在人才、技术、创新等多领域全方位融合共生。再者,政府与高校应协同为企业参与产业学院提供政策保障与激励机制,落实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荣誉表彰等举措,降低企业参与成本与风险,保障企业在人才招聘、技术合作、品牌提升等方面的合理权益,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校企紧密合作、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提案人:徐红玉王洪彬由天艳曹亦俊张志勇侯文邦

  来源:凤凰网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