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魏世忠:努力为国家自主创新提供更多动力》为题,《中国统一战线》杂志(2018年第8期)对民盟洛阳市委主委魏世忠作了专访。
魏世忠,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河南省委副主委、民盟洛阳市主委。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科技大学副校长,金属材料磨损控制与成型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摩擦学与材料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湖北省“楚天学者”、河南省“中原学者”、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南省优秀专家,美国密歇根大学访问学者。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项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科技部企业创新平台项目、河南省科技重大专项等共计21项,主持19项企业合作项目。
发表论文301篇,其中SCI/EI收录125篇,授权专利35项,出版专著5部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等。
附:原文
魏世忠:努力为国家自主创新提供更多动力
魏世忠,1966年生,河南滑县人。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河南省委副主委,河南科技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律贴专家。金属材料磨损控制与成型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摩擦学与材特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等。他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和省部级一等奖3项,授权国家专利35件,发表文300余篇。
魏世忠的事业是磨出来的。
从事材料冶金成型技术研究三十余年,魏世忠与团队研制出多种新型耐磨材料及大型关键部件制造技术,在冶金、矿山、能源和海工等领域得到工程化应用,满足了装备高效、低耗、长寿命平稳运行的需求。其中,魏世忠作为第一完成人主持的“高钒高耐磨合金及复合技术的工程化应用”和“重型装备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分别获得2013年度、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在现代工业中,耐磨材料十分重要。“不管炼金子、炼钢铁,都需要先把矿石磨成粉面,好把里面的金属提取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机械也会有耗损,使用的材料越耐磨,工作效率就越高。”魏世忠告诉笔者,“我们做的就是大幅度提高材料的寿命,使生产效率提高,降低劳动强度”。
为了这两项国家级成果,魏世忠“磨”了十多年。对此他笑着说:“其实这个事儿干得还是有兴趣的,不然干干就停了”
三十年孜孜以求,“让合金更加耐磨耐用”
魏世忠觉得自己的成长过程,“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他1966年出生于河南滑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85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洛阳工学院任教(河南科技大学前身),1988年又攻读了本校的研究生,之后又考入西安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并于2010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做了一年访问学者。
对魏世忠来说,2014年1月10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那一天,他第一次站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领奖台——由他主持的项目“高钒高耐磨合金及复合技术的工程化应用”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魏世忠及其团队十六年来系统研究的成果。
在各种材料中,钒是最硬的金属碳化物之一,也是理想的耐磨材料。但是,由于“碳化钒多种结构并存”的现象,使得钒长期以来难以作为耐磨元素大量使用。针对这一问题,魏世忠他们历经十余载的艰辛研究,终于解决了碳化钒实际硬度达不到理论值的结构分配问题,并研究出系列复合技术。
魏世忠还记得,为了攻克其中一项技术难关,一个酷热的夏天,他和团队成员在实验室的炼钢炉旁,忙碌了50多个昼夜。每天要在一千多度的高温环境下熔炼、浇铸钢水,每天要炼上10炉。就这样,2009年底,高钒高耐磨合金及其系列复合技术终于出炉了!
高品质高钒高耐磨合金,提升了重型装备关键耐磨部件的安全稳定性。“机械装备的使用寿命大幅度提高。”魏世忠说。如今这项技术已带动区域和行业40多家耐磨材料企业快速发展,也让中原地区生产的轧钢机耐磨件风靡全国。
2017年1月9日,魏世忠再次站上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领奖台。这一次,由河科大和中信重工等单位联合承担的“重型装备大型铸设件制造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荣获了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魏世忠是项目的第一完成人。
大型铸锻件是重大技术装备和重大工程必不可少的关键基础部件,质量要求高,制造难度大。长期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所需的重型装备多为进口,为了改变这一状况, 20世纪末,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发改委专项等项目的支持下,魏世忠带领团队开始了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的研究。
一个特大铸件常常重达几百吨, 价值高达数千万元。铸造中不能出半点差错,否则极易出现气泡、疏松、空洞等质量缺陷甚至造成报废。为了摸清科学工艺,魏世忠与团队成员吃住在车间,冒着70多度高温日夜连轴转,观察铸件凝固过程中的微小变化,随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历尽艰辛,他们终于掌握了大型基础部件关键成型与制造工艺,解决了钢水洁净度、晶粒度、成型组织缺陷、热处理工艺及性能均匀性问题。利用这一工艺生产的产品,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如世界最大自磨机端盖和球磨机齿圈、世界最长单体离心管模、世界最大盾构机单体刀盘等,这些产品或被淡水河谷等世界矿业巨头采购,或应用于国家城市管廊、国家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工程,一些海工产品还获得英国劳氏船级社、挪威船级社的认证,推动了我国重型装备行业的技术进步。
搞科研,关键是要付出大量的时间
面对一项项科研成果,魏世忠表示:“这其实是一个付出的过程。”
这些年,他已习惯了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每天离开家时天还是鱼肚白,回到家都已月朗星稀。
由于专业经常面临高温,身体有时也会受到伤害。“实验中,要先把钢炼成1500多度的钢水,再浇铸成不同形状的固体。你在电视里看钢花迸放很漂亮,可是钻到脖子里就不得了,一烫就是一个疤。”
不过,这些在魏世忠看来都不算什么。
“搞科研,在路径基本正确的前提下,关键是要付出大量的时间。”花费的时间越多,坚持的时间越长,才有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拼搏中,魏世忠并不是孤身一人。“做大科研, 一定要有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单干不行。我们这个团队很能干。”他难掩自豪地说。1993年魏世忠牵头组建的学术创新团队,已逐渐汇聚了一批海内外多学科、高层次人才,并在2013年入选“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目前,这支团队已成为中原地区摩擦学与材料防护领域的中坚力量。
作为博士生导师,魏世忠在人才培养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首先要教育学生善良做人,真诚做事,对他人宽容,还要多读历史和哲学方面的书。”
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和自己的学生开一次“务虚会”,不讲课题、专业,就讲历史故事、成功案例、哲学思想等。
“专业的知识,他们可以从书本里找到。但是这些一直呆在学校里的学生,社会间历浅,社会上的杂音容易影响他们健康发展,所以必须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魏世忠常跟学生们说的一句话是: 要读万卷书,走万里路,高人指点,自己开悟。
在同事眼里,魏世忠是一位高度自律、甘于奉献、善待下属的领导。
“2016年上半年集中讨论国家奖申报材料时,大大小小开了近百次会议,作为中心的领导,他是科研任务最重、行政任务最多的人,可会议签到记录唯一没有空缺的是他,第一个到会场的也是他,”金属材料磨损控制与成型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肖利强告诉记者。
“魏校长经常对同事们说,工作中再大的事也没有家里的事大,照顾好家庭才能安心开展工作。同事有亲属住院他都会前往慰问,而他自已家里的事都由爱人撑着,老母亲也是主要由兄弟姐妹在老家照顾。”肖利强感慨地说。
建言献策,关注中西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多年来,魏世忠早已习惯了忙碌而又高度自律的生活。
在正常情况下,早上8点他就要到学校办公室,阅读并适时回复电子邮件;处理分管单位的各项请示汇报;下班前安排时间处理全国政协、市政协及民盟省委、民盟市委相关函件及工作。下午赶赴学校西苑校区中心实验室,与团队科研人员沟通相关工作。晚饭前,到羽毛球场进行体育锻炼,晚饭后就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特别是对科研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进行思考。
工作之余,魏世忠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和体育锻炼,他认为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很重要。周末如果有时间,他会陪家人与三五好友家庭去爬山。
在担任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河南省委副主委、洛阳市委主委、洛阳市政协常委等职务的同时,2018年1月,魏世忠又担任了河南科技大学副校长。“虽然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但是充分利用好时间,总是可以解决的。”
他认为,作为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成员,可以更好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积极建言献策,促进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中西部地区部属高校数量较少,优秀人才匮乏,是导致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之一。”作为河南科技大学副校长,教育是魏世忠建言献策的一个着力点。魏世忠认为,虽然国家对中西部地区高校实施了系列项目工程,但目前与东部高校仍然有着较大差距,例如其中13个省份没有1所教育部直属高校。
为此,今年全国“两会”,围绕教育公平问题,他提出具体建议:在中西部每个省份最少设两到三所教育部直属院校,由国家财政予以支持;对中西部高校一些学科进行“双一流”培育,使之成为一流学科;在中西部地方院校设立国家地方“联合”重点实验室,增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指标。“这样不仅能让中西部多出人才,也能有效推动我国东西部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魏世忠说。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谈及未来的目标,魏世忠告诉记者,他和团队正在考虑将人工智能引人装备制造业上,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是不断进步的,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为我国的自主创新提供更多动力。”魏世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