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3日,我在北京参加了一个名为“相约论语一百”的文化夏令营。这个夏令营是封闭在北京一个高校里30天,每天诵读《论语》7个小时,不看训诂,不看注解,一遍一遍反复诵读,读够100遍。三十天以后,我读完了论语120遍,论语里的每一个字对于我来说都是那么的熟悉和亲切,许多句子不需要讲解我也能知其含义。每日里,圣贤的话语在我的耳边反复重复,那一个月的读书就像一次“闭关修炼”,远离了外界的烦扰,我的心灵在和圣人的交流中,经历了一番洗礼,变得更加宁静。
一个月不停的诵读《论语》,不停地读,不停地读……有乏味有枯燥,但更多的是开心,是充实,是感动,是震撼,原来经典可以这样读,原来古人都是这样读的,读经典可以读得让人这样充实,光明,饱满,突然才发现,生命本该如此。
读《论语》让我知道了“学”的重要性。圣人伟大,也是一个“学”字而已,更何况我们一般人呢.《论语》的第一个字就是“学”,所以学习才是一切,活到老,就要学到老,因为生命本该如此。
读《论语》让我感动,让我震撼。我被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而感动,我被曾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而震撼!我被颜回的“不迁怒,不贰过”所感动,我被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所震撼!我被夫子的“胸怀万世”的博爱精神所感动,我被夫子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所震撼!
读《论语》让我寻到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源头活水,儒家提倡的“孝悌仁义忠信”在今天不仅应该重视,而且应该倍加珍惜,成为维护社会安定伦理有序的内法。儒家提倡“修身为本”“内修明德”,从而向外开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功业,无不成为《论语》的重要主题。而这些在教科书上的结论,我却在简单的诵读中读懂了。
这种“只求熟读,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台湾台中教育大学的王财贵教授在全球推广经典诵读(以下简称“读经推广”)中倡导的方法。他说:“只要一个人把任何一本经典读一百遍,他必能从经典中提升其为学的能力,必定能从经典中领悟其为人处世之道,必定能变化气质,开阔其胸襟,启发其智慧,而这些不正是大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吗?并且这一百遍经典必将影响其一生!”王教授说,这种读书方法其实是古人读书的方法,今天就是要通过这种简单却智慧的读书方法,去接触熟悉经典,读到一定遍数,自然会有领悟和理解,而且有了一定的阅读古文的能力后,再去读经读史,中国文化的大门就渐渐向他打开了。
这届夏令营,有来自两岸三地近千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的青年们,开始对这种读书方法也有些不太认同,但是随着一天一天的诵读,《论语》对于他们越来越熟悉,甚至有的学生都能达到背诵的程度。每天晚上的读书分享中,很多同学的感悟也在不断深化,原来接触原典才会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只有反复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文字中,通过一遍遍反复的诵读,经典中的文字和人物逐渐鲜活起来,那种兴奋感是任何快乐都无法相比的啊。
2012年暑假,我又赴广州一所大学参加了“相约论语100”第三届夏令营,这次我是一个志愿者,担任的是广州“岭南七班”(孟子班)的辅导员。我用一个月的时间带领这个班把《孟子》读了60遍,近210万字,几乎是我以前读书所有字数的总和了。这种疯狂的读书让我们忘了外面世界的存在,有一种进入了东汉“太学”的感觉,营队里全是读经典的人,每个人都是那么投入,这种氛围和气场里的人个个具有君子之风,他们坦荡有礼,谈吐得当,原来这就是传统文化的熏染。
晚上是营队各个班级讨论学习的时间,我们通过观看王财贵教授的《一场演讲 百年震撼》,《回到孔子莎士比亚》,《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心灵成长》等视频学习理论,原来这样简单的诵读经典背后还有一个很不简单的教育的大道——儿童读经教育理论。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儿童0——13岁的黄金记忆力时期,背诵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经典,从小奠定孩子一辈子的文化基础,以健全的人格,道德修养投身于未来的生活和建设。也许有人会问那么小的孩子读得懂吗?不懂也没有关系,背了就有一辈子时间去懂,而且是深深的懂,乃至懂一辈子。若是少时不读不背,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去懂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就非常感谢他小学时老师“只背不讲”的方法,使得他有更多时间背下中国的经典,这样做可能出不了大师,但是,大师都是这样培养的啊。南怀瑾先生说:国家亡了不可怕,还可以复国,要是国家的文化没有了,那连复国的机会都没有了。今天我们远离传统太远,抛弃自己的经典宝贝不知珍惜,没有读过还敢肆意批评,并以此为能事,实在让人痛心。 经典是任何一个国家与民族文化的精髓与教育核心。除了在中国,世界上找不出任何一个国家有人不遗余力地批评、歪曲、否定与贬低本国经典的 。在欧美能找出这样的人?他们以批判、否定与贬低《圣经》、《理想国》、《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或《独立宣言》为能事?所有批判与否定本国经典的人都是这个民族的败类。值得省思的是,当我们有些人在不遗余力地批判、贬低自己本国经典的时候,国外却有人在大力弘扬、学习中国的经典。这也就是为什么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开了三百多家,而唯独中国没有一家孔子学院的原因。
两个读经夏令营,我与经典为友,与圣贤同行,不仅亲近了母语,亲近了儒家文化,而且增加了我对本民族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更增加了我身上的一份要传承这份文化的责任感。
回到学校后,我很快成立了一个社团——论语读书会。该社团以诵读儒家经典——《论语》为主,同时兼读《大学》《中庸》《孟子》,以及道家经典《道德经》,将原文熟读后辅以讲座、讨论,或观看视频,学习吟唱方法,同时教一些儒家的基本礼仪。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立孔子像,读圣贤书”,读书会成为东方高中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居住的社区,我成立了一个以诵读《论语》为主的“鸿儒读经班”。利用周日上午两小时教十多个4—6岁的孩子读《论语》,方法是反复多次不断重复,一年下来,好多学生都能背诵学过的内容。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孩子识字量逐渐增加(不用拼音),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更久,阅读能力都很强。儿童的天性并非就是玩,学习也是他们的天性,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爱好读书的,反倒是那种讲讲讲生怕他弄不懂的方法破坏了他的兴趣,违背了他的天性。童蒙时期以记诵为主的方法,恰恰符合了儿童的学习规律,而且一开始就给他最高的智慧,坚持下去,这种厚重的基础将成为他一生宝贵的财富。
除此以外,每周六晚上,这些孩子的父母也会集中到我家诵读经典,名曰成人读书会。在孩子们的影响下,父母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他们过去都没有完整读过这些古人必读的书,今天也利用这个机会好好补补。熟读以后的交流中,大家不乏高见,对经典的理解相互碰撞,相互启发,大家发现,经典原来并不难,经典原本就是应该这样学的。
作为一个经典的受益者,组织以上这些活动,让更多层次的人去接触经典,让更多的人知道读经教育理论,我感到非常快乐。“读经典,推广经典,让人生不白活”,这是我给自己下半生的定位。作为一名民盟的盟员,我原意在推广传统文化这一方面尽我最大的努力,真切地希望你,你们参与进来,这也将是我一生最大的价值所在。
(民盟洛阳市委中国一拖集团支部 王红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