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员风采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盟员风采

“知人善任”——事业开拓发展的人才保障

发布时间:2015-08-03   文章来源:洛盟  浏览次数:2662次

自古以来,成就大事业者,主要靠两大基本条件,第一,具有顺应人民呼声、时代要求的政治主张;第二,拥有一大批各种人才。而在和平年代,尤其是现代,要保证干部清廉、政府清正、政治清明,事业持续繁荣昌盛,还需要权力制衡与制度监督来保证。毛泽东有句名言:“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一个政党,一个统治集团,没有正确的政治路线、政治主张,就不可能有民意的支持;那么这样的政党和统治集团的干部,就不可能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所以说,正确的政治路线是第一位的。但当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能否让好的政策落实到位,除了需要制度监督外,干部就成了决定性的因素。因此,一个领导人,不仅自己应该是人才,还需要具备知人善任的能力。

“知人善任”:知:了解,知道;任:任用,使用。比喻只有善于认识人的品德和才能,才能最合理地选用他。出自汉·班彪《王命论》:“盖在高祖,其兴也有五:一曰帝尧之苗裔,二曰体貌多奇异,三曰神武有征应,四曰宽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加之以信诚好谋,达于听受,见善如不及,用人如由己,从谏如顺流,趣时如响赴。当食吐哺,纳子房之策;拔足挥洗,揖郦生之说。悟戍卒之言,断怀土之情;高四皓之名,割肌肤之爱。举韩信于行阵,收陈平于亡命。英雄陈力,群策毕举,此高祖之大略,所以成帝业也。”这段话意思是说:高祖兴盛之由,大概有五点:一是帝尧的后裔,二是身体形貌多奇异,三是神武而有征兆应验,四是宽厚明察而仁德忠恕,五是知人善任。再加上诚信和喜好谋虑,通达于听取意见接受劝谏,见人有善处,唯恐自己赶不上,任用别人如同用自己,听从谏言像顺流水,趋从时势如响应声。吃饭时吐出口中食物,以急于采纳张良的谋策;拔出脚来挥去洗脚女子,赶快拜谢郦生的谏说;感悟于戍卒的话,断却自己怀恋故土的情怀;仰慕四皓的名节,割舍宠妃爱子。从行伍中举任韩信为大将,收用的陈平是楚亡命降将,英雄用力,策士效谋,这是高祖的大略,成就帝业的原因。”这段话中总结刘邦得天下的五个原因中的前三点是虚的,是为神话皇权、宣扬君权神授思想而说的,后两点才是最重要的。

不仅历史学家班彪认为刘邦知人善任,刘邦自己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只所以能够战胜项羽,靠的就是知人善任。刘邦曾经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刘邦的话实际上揭示了这样一条重要法则:知人善任是成为优秀领导人的必要条件,它能为领导人开拓和发展事业提供人才保障。

白居易诗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需待七年期。”那么,作为一个领导者如何才能全面地历史地“知人”呢?我国战国时期魏国的谋士李克在回答魏文侯问话时,提出了从五个方面识别人才的方法。

第一,屈视其所亲。当一个人不得志时,看他跟什么样的人来往亲密。如果他是跟一些同样的人亲密相处,只知道发牢骚,鸣不平,却不思进取,他就是个心胸浅薄、鼠目寸光的小人物。如果他不气馁,结交有志之士,时刻注重提升自己,那么他就是一个胸有大志之人,他迟早会有一番作为。

第二,富视其所与。当一个人非常富有的时候,要看他把钱往什么地方用。如果他热衷于趋炎附势,贿赂有权势的人,或只会送礼给比自己地位高的人,这样的人肯定人格有问题;如果他把钱慷慨地用在培养人才身上,或是仗义疏财,乐于从事慈善事业,这样的人品格高尚,就值得提拔。

第三,达视其所举。当一个人仕途顺利,大权在握时,就要看他举荐提拔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如果他举荐的是无德无才之人,说明他有私心,不为国家考虑;如果他举荐的全是有智慧、廉洁的人,表示他无私心,一心为国家着想,这种人是值得赋予重任的。

第四,穷视其所不为。如果一个人名落孙山之时,仍能保持名节,不走歪门邪道,不奴颜无耻,投机钻营,表示他是个可以担当大任的人。

第五,贫视其所不取。当一个人穷得难以度日之时,就看他会不会为了钱财而不择手段。若一味拍马求好处,就是不可用的小人物;若是穷不丧志,对有钱人仍然不卑不亢,就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物。

在知人善任方面,曾国藩亦有非凡的才能。曾国藩一介书生,却率领湘军,拯救了晚清。他靠什么做到了这一点?就是知人善任。他自知领兵打仗非自己的强项,唯一能做的只能是“集众人之长,补一已之短”,“合众人之私,成一己之功”,“只在用人二字上,此外竟无可着力处”。据不完全统计,曾氏幕府二十多年间召集的幕僚达400多人,而后官至三品者达47人,位至督抚者33人。左宗棠、李鸿章、彭玉麟、郭嵩焘、沈葆桢、刘蓉、李元度、罗泽南等晚清的栋梁之材,无不受曾举荐,时有“国之重臣,悉出曾门”之说。中国人素来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人对曾国藩怀有知遇之恩,岂能不尽忠皆力!

那么,曾国藩在选拔任用人才方面到底有何非凡之处呢?

第一,具有一颗为国求贤若渴的诚挚之心。当代国共两党第一领袖蒋介石和毛泽东都十分推崇曾国藩。曾国藩是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他胸怀国家,求贤若渴,有本事的人都愿意跟着他走。曾国藩“以荐举人为己任,疆吏阔帅,几遍海内”,看准了的人决不放过,他曾效仿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彭玉麟;他还嘱咐师友同僚,随时推荐各类人才;对于任何前来投奔的人才,他都礼遇有加,盛情接待。正是这种求贤若渴的美名,让全国各地第一流人才对这位曾“伯乐”心向往之,甚至许多新科进士不愿履朝廷之任而愿意进入曾国藩的幕府。

第二,相人验才有法。曾国藩学识渊博,据说他精通麻衣神相。其实曾国藩的知人之法是他一生在考察人才方面的经验总结。曾国藩把具体考察人才的方法归纳为“询事”、“考言”、“奏折”、“诱迫”四法。他主张对人才宜“留心察看,分别贞邪”,相貌、言语、举止、行为……曾国藩无时、无地不注意观察人才,并将其优缺点一一记录下来,以备日后参考使用。此外,曾国藩还经常设置不同的情境来考验对方,以找出真正沉稳内敛、德行佳的人才。在选人时,曾不喜欢用官气重、夸夸其谈的人,并以“德大于才”为用人第一要旨,对此他有过精辟的阐述:“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

第三,量才使用。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通才全才,每一个人有其长必有其短,关键在于使用人才的人懂得如何量才而用。曾国藩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不仅善于发现人才,还善于使用人才。他说,“世人聪明才力,不甚相悬,此暗则彼明,此长则彼短,在用人者审量其宜而已。山不能为大匠别生奇木,天亦不能为贤主更出异人”,用才贵在“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才亦奏神奇之效”。

第四,善于培养锻炼人才。曾国藩认为,“人才以培养而出,器识以磨砺而成”,“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

曾国藩从长期实践中归纳出培养人才的方法,主要有“教诲”、“甄别”、“保举”、“超擢”四种。“教诲“即教训、教导;“甄别”即对能力、品质考核鉴定;“保举”即向上级荐举有才或有功的人;“超擢”即对特殊人才破格提拔。曾国藩对人才的爱护是发自内心的,他利用接见、书信、饭前闲谈等形式对手下提些要求,时刻关心他们的成长。因此,他的属下无论是士兵还是将军,无不将他视为学习的榜样。

第五,用奖励来激发将士建功立业之心。曾国藩深谙人性之需要,对人才也不求全责备,主张多鼓励。他认为:“衡人亦不可眼界过高。人才靠奖励而出。大凡中等之才,奖率鼓励,便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贬斥不用,则慢慢地就会坠为朽庸。”在具体实践中,曾国藩针对不同人的不同需要,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武人给钱,文人给名”,各得其需,军心一统。在这一点上,蒋介石学得最象,所以国民党将军多爱财,将军们也多以赏大洋来激励士兵。但是,毛泽东则更为高明,他不仅懂得奖励部下,更懂得用信仰来统率部属。只有信仰才能激发人的献身精神。所以,唐代书法家李邕说:“学我者死,似我者俗。”别人的经验是别人在实践中根据当时的实际摸索出来的,后人只有在借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有所创造才能真正推动事业的发展。
总而言之,一位领导者,要做到知人善任,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他不仅需要有一双慧眼,有一套知人、用人的方法,更需要有一颗为国选才的公心和海纳百川的胸襟。

(吉利文化支部 孙鹏举)